東坡肉相傳為北宋詞人蘇軾(四川省眉山市人)所創制(一說為蘇軾小妾王朝云在蘇軾被貶黃州之際為改善飲食所創),最早發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 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相傳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 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于 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 不掉,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后,“回贈肉”就 在徐州一帶流傳,并成徐州傳統名菜。
內容來自百度文庫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