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的農作物種類,有屬于谷類作物的黍麥等,也有屬于經濟作物的桑麻等。
記載商朝谷物品種的資料,主要見于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所記的谷物名稱的字,至今也并沒有全部認識。
在商朝時期,中國的飲食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有了主食和副食之分,有了為王公貴族專門服務的廚師,且在廚師之間有了詳細的分工,也基本上掌握了目前常用的各種烹飪方法。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與從先古時期人們的發明、創造和智慧是分不開的。可以說,商朝時期的飲食發展,就為現代中國飲食名揚世界奠定了初步基礎。這一時期,人們已經學會了煮、腌、蒸、烤等多種制作食物的方式,這要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烹飪方式都要豐富。
商朝,農牧業為主的社會,尤其是農牧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殷人積累了長期的種植經驗,所以商朝時期的飲食種類是極為豐富的,研究發現商朝的飲食器具也種類繁多。從這一方面也反映出商朝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甲骨文上,我們得以知道,在那時,中國要比現在更溫暖濕潤,大象、貘、犀牛以及一些熱帶與亞熱帶動物群曾經活躍在中部平原。除了谷物之外,我們還能了解商朝飲食中的肉類。豬、狗、雞、綿羊、山羊、牛和馬早就可以獲得,水牛與鹿已被馴化。狩獵規模很大,人們用網捕捉各種獵物,從象、犀牛到兔子和鹿。各種魚和龜都被食用。剔去了肩胛骨和甲殼的獻祭動物大概是被捆起來放進燉鍋的。
商朝時期,人們是實行兩餐制的,主要食品有:
1、稷:主要糧食。
2、麻:一般很少做糧食吃,可以榨油。
3、豆:一般煮豆吃。
4、稻:大禹治水時引進到北方,但當時很少吃。
5、麥:從西方引進,但是當時不會磨粉,煮粒吃,但也很少。
6、黍:黃米,主要用于釀酒。
7、水果類:桃、櫻桃、郁李、梅、棗,水果也可用于釀酒。
8、魚:鯽魚、黃顙(sang三聲)魚、鯉魚、草魚、青魚,赤眼鱒魚等。
9、肉:羊肉、牛肉、豬肉、野兔、鵪鶉、雞等。
10、田螺和其他介殼動物:蝸牛、蚌、哈喇、龜、蟹等。
商朝飲酒之風盛行,酒器也很多,幾乎任何宴會都要喝酒。在古文獻中,關于商紂王"酒池肉林"的記載很多。在甲骨文中,還有"畢酒在病"的記載。有專家說,商朝還沒有今天的白酒,當時的酒酒精度較低,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糧食釀造的米酒,一種是用水果釀造的甜酒。考古人員在河北藁城的商朝釀酒作坊遺址中,就發現了大量的桃、李、棗等。
商朝,又叫殷商,是我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在商朝,農業生產很發達,這些都可以從商朝的甲骨文中找到相關記錄,在當時,農業已經成為社會的主要部門,在生產和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這一時期,與農業相關的歷法、酒業、園藝和蠶桑業、畜牧業、漁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而這一時期,已經形成了以商王為奴隸主貴族代表的土地私有制度。
谷類含蛋白質在8-12%之間,因谷粒外層蛋白質較里層含量高,因此,精制的大米和面粉因過多的去除外皮,使蛋白質含量較粗制的米和面低。例如,整粒稻米蛋白質生理價值為72.7,而精白米的蛋白質生理價值降為66.2。谷類蛋白質中賴氨酸、苯丙氨酸和蛋氮酸含量較低。尤其是小米和面粉中賴氨酸最少。玉米中既缺乏賴氨酸又缺乏色氨酸。因此,應將多種糧食混合食用或將谷類與動物性食物混合食用,以提高谷類蛋白質的生理價值。
谷類脂肪含量較少,約2%,但玉米和小米可達到4%,主要存在于糊粉層及谷胚中。大部分為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少量磷脂。胚芽油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
谷類中含碳水化物不但量多(約70-80%),而且大部分是淀粉。谷類的淀粉按其分子結構分為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兩種,由于二者的溶解度、粘度、易消化程度的差別,以及在不同谷類中所占的不同比例,就直接影響它們的加工特點與食用風味。谷類碳水化物的利用率較高。在90%以上,是人體熱能堆經濟的來源。
谷類是B族維生素的重要來源,其中維生素B1、B2和尼克酸較多。小米、玉米中含有胡蘿卜素。谷類胚芽中含有較多量的維生素E,這些維生素大部分集中在胚芽、糊粉層和谷皮里。因此,精白米、面中維生素含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