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候的主食已經相當的豐富了,而且制作主食的食材也是人們精心挑選過的,或許是五谷雜糧,又或許是人們所常見的小麥等水稻等,既可以做面食又可以做米飯。五谷雜糧更是可以用來煎一些粗糧的干糧,這種主食在唐朝非常常見,而且經過了他們一再提升的加工水平之后,加工出來的主食味道清新,聞著舒適,吃起來又對胃口有好處,因為他們的加工使得食物已經變得相當細膩,因此人們不用擔心吃到胃里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唐朝已經有米飯了,但不像現在一樣是主食,唐朝的主食是以餅為主,各種餅多達幾十種(其時各種饅頭也叫餅,餅的概念比后世大)。
唐朝以吃羊肉為主,牛肉是不能吃的,吃牛肉犯法,豬肉吃的比較少,因為吃羊肉要去膻味,所以那時候香料比較貴。現在咱們吃的比較多的家禽肉,雞鴨鵝,唐朝是不吃的,那時候雞鴨肉禽肉不算是肉。
唐朝漁獵風氣很盛,釣魚很常見,而且當時有道非常有名的菜——“切鲙”,其實就是當今的生魚片。打獵得來的獵物,諸如鹿、兔子、野豬、熊,也經常出現在唐人的菜單里。
唐朝的飲食文化總體特征是胡化、養生化、宗教化和藝術化。所謂“胡化”,就是飲食習慣的胡人化。胡人,“是我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稱呼。漢以后也泛指外國人”。它主要表現為:其一,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習慣風靡各地。其二,喜食半生不熟的肥鮮。為了保持肉食的肥鮮,唐人烹制動物,常常采用一種極其野蠻的烹制方式。其三,是食用乳制品的范圍擴大。食用奶酪原本是北方人的傳統習慣,南北朝時期,不少土族地主曾想嘗嘗奶酪的滋味,沒想到吃完便瀉肚子,只好望而生畏。唐時,奶酪卻奇跡般地出現在南方人的飯桌上。
唐代茶的飲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據唐代陸羽《茶經》記載,唐代茶葉生產過程是“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飲用時,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粉末,再用篩子篩成細末,放到開水中去煮。煮時,水剛開,水面出現細小的水珠像魚眼一樣,并“微有聲”,稱為一沸。此時加入一些鹽到水中調味。當鍋邊水泡如涌泉連珠時,為二沸,這時要用瓢舀出一瓢開水備用,以竹夾在鍋中心攪拌,然后將茶末從中心倒進去。稍后鍋中的條水“騰波鼓浪”,“勢若奔濤濺沫”,稱為三沸,此時要將剛才舀出來的那瓢水再倒進鍋里,一鍋茶湯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繼續烹煮,認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將煮好了的茶湯舀進碗里飲用。前三碗味道較好,后兩碗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飲”。
唐人非常喜歡飲酒,其中有名的是酒八仙。同時,唐朝也流行“洋酒”,像波斯的三勒漿、龍膏酒,高昌的葡萄酒。古長安西市及春明門至曲江池一帶,也有不少胡姬侍酒的酒肆。唐初就已將高昌的馬乳葡萄及其釀酒法引入長安,唐太宗親自監制,釀出八種色澤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緹盎。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并由此產生了許多歌詠葡萄酒的唐詩。
除餅類食物,唐朝百姓還熱衷于面食。其中記載最多的當屬糕和捻頭。糕是由米粉做成,味美色香,以水晶龍鳳糕、花折鵝糕、糯米糕、粔敉(ju,四聲;mi,三聲)最有名氣。糕于尋常百姓而言,是生活的調味劑。可于貴族而言,卻可作為主食。
糯米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谷物,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還有很多微量元素,比如鈣、磷、鐵、維生素B,同時也含有一定淀粉,這些都能夠起到溫補人體作用,而且還有一定溫腎補陽效果。米糕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能夠溫脾暖胃、補中益氣,所以對于一些脾胃虛寒、消化不良、食欲不佳,容易出現腹脹、腹瀉的人都有一定改善效果。再有米糕含鈣量也很豐富,它能夠補充人體骨質以及牙齒所需的鈣,能夠維持骨骼健康。米糕味甘、性平,能夠補中益氣、健脾養胃,能夠通血脈、聰耳、明目,臨床上還有一定止煩、止咳和止瀉功效。
唐朝米類食物可大致分為飯、粥、粽三種。唐朝的飯不僅局限于稻米,它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將稻米、粟米、黍米、胡麻、烏米一一包含。
烏飯樹又被稱作牛筋,顧名思義,它有益精氣、強筋骨的作用,所以烏米飯又被唐朝百姓看作是補氣良藥。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就曾記載烏米飯的做法:“烏飯法,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曬,米粒緊小,黑如璧珠,袋盛,可以適遠方也。”烏米飯的制作雖復雜,卻是貧苦人家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杜甫在《贈李白·二年客東都》中說:“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由此可見,烏米飯食用范圍之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