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蓀米作為主食基本被淘汰,麻子也改為榨油,豆料不再當飯而是做菜。面成了北方的口糧,馬鈴薯、甘薯、蔬菜作為老百姓的主要菜肴,種植業達到空前的水準,家畜家禽成為肉食的主要來源。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農業高度發達的朝代。雖然由于歷史發展階段、自然條件、地理環境以及其他諸多的因素影響,使得中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但是明朝的膳食結構仍然以糧食和菜蔬為主,肉食為輔,其中北方人的主食以面食為主,南方人的主食則以米食為主。南米北面形成了明朝飲食的飲食文化的兩個重要核心。
明朝日常主食,基本上承宋元的風貌,南方人大多吃米飯,而北方人則以面食為主,不過,比較起來,比宋元時期,樣式要豐富的多。南方人所食用的米,制作的方式樣式頗多,有最常見的飯、粥,也有糕、團等。民間還流行有青梗飯、荷包飯、桃花飯以及八寶飯等等。
至于副食方面,大多都以普通的蔬菜為主。不足的蛋白質便用豆類以及加工品,譬如豆豉、豆腐、豆醬等等補充。偶爾禽肉獸肉也作為膳食。譬如當時北方就有“食鼠”的風俗。劉績在《霏雪錄》中寫道:“北方黃鼠,味極肥美。”這種飲食習慣應該是元朝統治時留下的余俗。
明朝后,辣椒來到了中原,但一開始被作為觀賞植物,后面才發展成食用蔬菜,不僅辣椒來了,西紅柿也傳入中國,到了這個時候,明朝人民的主食,已經變成了米和面。西瓜從朝代傳入我國,原產地在非洲沙漠一帶,起初先傳到埃及再到小亞細亞地區,然后從波斯傳入了印度,再傳阿富汗地區,沿著絲綢之路,才到了西域,西瓜的來歷可謂是一波三折。明朝進入世界大航海時代,大明水師從外國帶回了大量外來品,比如說番薯、番木瓜等。
明代中后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來生產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而成為糧食進口區,其它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長江三角洲一帶是當時桑、棉經濟作物和手工業最發達的地步,但是糧食有些地區不足,各區域之間經常調劑糧食。但整個區域仍有不足,須由湖北、江西、安徽運入,所謂“半仰食于江、楚、廬、安之栗”。
明朝飲食品種空前豐富,南方的牡蠣,北方的熊掌,東海的饟魚,西域的馬奶,成為流行全國的特產。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從江南到塞北,從繁華的都市到偏遠的鄉村,到處都在追求口腹的享受,明朝飲食文化的發達具有明顯的普遍性。
穬kuàng麥穬
稻麥等有芒的谷物。《六書故》五谷皆有穬。穬麥:大麥的一種。芒長,實熟時種子與稃殼分離,易脫落。種子供食用,亦作飼料。也稱裸大麥、青稞。北魏賈思勰 《齊民要術·醴酪》:“煮杏酪粥法:用宿穬麥,其春種者,則不中。”明宋應星 《天工開物·麥》:“穬麥獨產 陜西 ,一名青稞,即大麥,隨土而變。”明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六:“穬麥,此是今馬食者,然則大、穬二麥,種別各異,而世人以為一物,謬矣。”
白粱米
白粱是谷類中的良種,有黃粱、白粱、紅粱幾個品種。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二·粱》﹝集解﹞引蘇恭 曰:“白粱穗大,多毛且長,而穀粗扁長,不似粟圓也。”時珍曰︰粱者,良也,谷之良者也。或云種出自梁州,或云粱米性涼,故得粱名,皆各執己見也。粱即粟也。考之《周禮》,九谷、六谷之名,有粱無粟可知矣。自漢以后,始以大而毛長者為粱,細而毛短者為粟。今則通呼為粟,而粱之名反隱矣。今世俗稱粟中之大穗長芒,粗粒而有紅毛、白毛、黃毛之品者,即粱也。
丹黍米
丹黍米有紅、白黃、黑幾個品種。白黍米粘性次于糯米,紅黍米粘性最強,可以煮粥。可以包粽子吃。《綱目》: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飲膳正要》記載:味苦,微溫,無毒。主咳逆,霍亂,止煩渴,除熱。
黍米
黍米,又稱糯秫、糯粟、糜子米等,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農作物,被列為五谷之一。現在最通俗的稱呼就是大黃米黍米顆粒大于小米,呈金黃色,粘度很大。一般來說,黍米分兩種類型,以稈上有毛、偏穗、種子黏者為黍;稈上無毛、散穗、種子不粘者為稷。有白、黃、紅諸色。《飲膳正要》記載:味甘,平,無毒。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久食昏人五臟,令人好睡,肺病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