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人吃的主食是小米(稷)和黍。
所謂的“五谷豐登”里,除了黍和稷起源于黃河流域,稻、麥(小麥)和菽(大豆)三種里,水稻是南方百越族先民的功績,而小麥是西北少數民族的創造,大豆則是山戎的手筆,因為古時大豆稱"戎菽”名上面就已刻上民族的標記。
大豆的油脂含量高,但人們似乎也對它熟視無睹,古代的中國人似乎喜歡動物油。就連批評苛政的時候,也要用到"搜刮民脂民膏”,“膏"在漢字里最初單指豬油,而“脂”在古漢語中專指牛羊油。
牛肉宜與梗米(大米)搭配;羊肉宜與黍米(大黃米)搭配;豬肉宜與高粱米搭配;狗肉宜與粟米搭配;雁肉宜與麥子搭配;魚肉宜與蓏(luǒ)搭配,蓏即瓜類植物的果實。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古人的谷物攝入種類豐富,粗細糧結合,很符合現在的健康飲食。
周人估計很愛配醬吃。這些醬具體包括五齊、七醢、七菹、三臡等品種。五齊,是指菖蒲、牛百葉、大蛤、豬腿(一說豬肋)、蒲菜這五種碎做的醬。七醢,是指多汁肉醬、蝸牛、蚌、蟻卵、魚、兔、雁這七種肉醬。七菹是指韭、韭花、莼菜、冬葵、芹、苔菜、筍這七種腌菜。三臡是指麋、鹿、獐制成的三種肉醬。
周有龐大的禮儀體系,而“禮”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祭祀,食物就是和天地溝通的媒介,很多食器也是禮器。鼎是最為貴重的,鼎的數目代表等級地位的高低。鼎永遠是奇數出現的。一鼎對應的是貴族中地位較低的“士”,食物配置是豚(乳豬);三鼎為“士”在特殊場合使用,食物配置可以是豚、魚、臘,或者豕(豬)魚、臘;五鼎對應的是大夫,食物配置是羊、豕、膚(切肉)、魚和臘等;七鼎對應的是卿或諸侯,食物配置是牛、羊、豕、魚、臘、腸胃、膚;九鼎對應的是天子,食物配置是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
周朝一般食用的蔬菜是蘿卜、苦瓜、葫蘆、葵等,當然,還有其它蔬菜,但是卻是采自野外,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野菜。周朝一般食用的水果則是棗、栗、瓜、桃、梅、杏等。這樣看來,除了沒有后世來自四面八方的瓜果蔬菜外,其實主要蔬果在后世也是比較常見的。因為交通物流水平的限制,所以一些南北方差異的蔬果,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交流和溝通。但是高等貴族除外,他們可能會貪戀一時的口腹之欲而命名部下或奴隸去為他采摘或采買有些當地并沒有的食物。
殷商酗酒亡國,這對周代的統治者來說是一個寶貴的經驗教訓,有鑒于此,周人對飲酒采取節制的態度。在周人看來,節制飲酒關乎人的道德修養問題,《詩經·大雅·抑》云:“顛覆厥德,荒湛于酒。明確地將德與飲酒聯系在了一起。《易·未濟》上九爻:“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虞翻注曰:“孚,信。”飲酒無度就會失去信用,很顯然是失德的表現。
總體來說,西周時期的飲食分為主食與副食,但是主食又以谷類作物為主,與我們今天還是有些類似,副食則比較豐富多彩,其中包括肉類、水產品以及瓜果蔬菜等,葷素搭配,看起來十分有滋有味。
西周飲食中的主食
在西周時期的主食中,主要也就是“黍”、“稷”、“麥”,另外還有少量的水稻類作物,可是因為當時人們階級分明,再加上種植技術有限,因此這些主食產量都不高,即使最終種植出來,吃得起這些主食的人還是少數,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還是需要在主食中加一些副食才能充饑。
西周飲食中的副食
在西周時期,對于肉類的來源與我們今天有所不同但是也十分相似,那個時候主要來源還是家養,但是野味和水產品也占很大比例,值得我們仔細研究。其中家養的肉類包括牛、羊、犬等畜類和雞、鴨、鵝等禽類,野生的包括一些豺狼虎豹等,水產品就是魚蝦之類的。
通過以上西周飲食中的主食和副食的了解,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比較有趣的現象,在西周時期,人們對禮儀以及等級制度是十分看重的,比如單純從主食的種類就可以看出來,只有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才可以享受類似于“黍”這樣的珍貴谷物資源,對于一般人而言只能吃一些普通的麥子之類的主食。